可欲之谓善。(《孟子·尽心》)
人心之所同然者之谓善。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
此项人心之所同以为然而觉得可欲者,又为尽人内在所皆有。
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
故一切善皆从人心中来,皆从人心中自然演出。不必像墨翟、杨朱般,另提出一个高深的理论来教人所难能,只就人心所同以为然,所大家喜欢,而又大家能之的,来提醒指点便是。这正合孔子所主仁、智兼尽的理想。孟子尝从其想象中描绘出由人心中自然演出善来之一个具体例证。他说: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綦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孟子·滕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