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的孤独》是意大利80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 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字,它们是所有整数中特殊又孤独的存在,作者形象的用质数这一数学概念来形容两人孤独的状态 2008年《质数的孤独》一经出版,即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成为欧美超级畅销书,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 幼年时的一场滑雪事故,令爱丽丝摔伤了腿,使得她走路时有些一瘸一拐,这伤痛永久的伴随和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必须永远带着她的瘸腿生活,接受人们的问询和嘲笑;她永远也成不了那些她羡慕的表面光鲜、受人注意的女孩,永远只能是周围人心里可有可无的存在 天才少年马蒂亚心里有一个巨大的童年阴影,他的双胞胎妹妹智力发育不全,对他而言妹妹是一个甩不掉的累赘,他为了摆脱妹妹试图让她独自呆在公园里,希望她能走失,没想到妹妹竟然真的失踪了,马蒂亚因为巨大的愧疚而背负着沉重的心灵枷锁 爱丽丝和马蒂亚在同学薇奥拉的聚会上相识并因爱丽丝的主动接近而成为朋友 爱丽丝和马蒂亚都是孤独的人,但马蒂亚的孤独在于拒绝这个世界,爱丽丝的孤独在于被周围的人群排挤 两个人就像数学中的质数,作为整数中特别的存在,相互吸引却无法真正靠近,后来,两人因马蒂亚决定去德国的一所大学深造而分道扬镳,爱丽丝留在家乡结婚后又离婚,一次爱丽丝因为在医院意外看到长相极似马蒂亚的女孩而写信让马蒂亚回来,马蒂亚也放下一切回到家乡,两人关系却并无进展,随着马蒂亚回到德国,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无疾而终 爱丽丝童年的一场滑雪事故带给爱丽丝的身体的残缺使她变得敏感、自卑 爱丽丝在学校没有好朋友,在家里她与父母之间也充满了距离感,她渴望受人关注,渴望与周围的人接近 为了让朋友薇奥拉明白自己对她的忠心,她甚至去纹身店在自己小腹上纹了薇奥拉名字象征的紫罗兰小花,而与马蒂亚的交往中,她也总是主动的那一方,爱丽丝一直努力的想要进入马蒂亚的世界,但似乎两人之间有着无法突破的鸿沟,即使在马蒂亚向她倾诉了由他导致的妹妹的失踪之事后,两人也不曾真正接近成为恋人 在经历了马蒂亚的归国复而离开后,爱丽丝终于接受了这人与人之间相交、接触又分离的自然的生命轨迹,也接受了自己的孤独的命运 马蒂亚马蒂亚从小聪明异常,但他却有个智力不正常的双胞胎妹妹 由马蒂亚自己一手导致的妹妹的失踪是他心中一直无法摆脱的童年阴影,他因此变得沉默寡言、敏感自闭,而且总是控制不住的使用锐器划伤自己的手来麻痹自己 作为研究数学的高材生,马蒂亚习惯用直接的公式和理论来解决问题,但他却无法用公式来解决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各种问题,马蒂亚喜欢爱丽丝却又害怕自己的行为使得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而难以把控,因此他宁愿选择逃避而不是正面面对 最终马蒂亚在选择和爱丽丝在一起还是去德国一所大学深造时选择了后者 马蒂亚从一开始就拒绝这个世界,拒绝友谊,拒绝爱情,最终他还是选择用逃避和拒绝的方式在远离家乡的德国开始了新的生活 《质数的孤独》是一本描写两个孤独的、与世界隔离的人的成长小说 马蒂亚的孤独在于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的孤独在于被周围的人群排挤 他们如同孪生的质数,相互接近却又彼此疏离,最终因相互的不理解而分道扬镳 小说以主人公残损的身体作为孤独意识的载体,以缺乏有效性的叙事语言作为孤独意识的表现形式,以质数的数理特点作为孤独意识的隐喻,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孤独意识 童年的创伤阴影始终贯穿在二人的成长过程中,爱丽丝小时候在滑雪中落下腿疾,它使爱丽丝在整个青春期都倍感自卑和孤独 而马蒂亚则因为小时候害怕智力发育不全的妹妹在同学生日聚会出丑,把她独自留在公园里并致其失踪 这一事件使马蒂亚感到非常自责和内疚,并由此而变得沉默寡言、敏感自闭,以不断地自割手腕的自残方式来赎罪和麻痹自己 这两种孤独的表现虽不一样,但本质上都与身体的受伤有关,小说甚至把两人的伤疤作为相互吸引的关注点,把爱丽丝和马蒂亚的相遇建立在对对方伤疤的一种互相注视和怜惜之上,使这种两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建立了某种逻辑联系 纹身作为对身体的一种人为的、直接的“伤害”,直接形成人物性格中多疑、敏感、忧郁的特征 当爱丽丝想与薇奥拉成为好朋友时,在小腹纹了一朵“沉思的紫罗兰”,以示对薇奥拉的友好 但她与马蒂亚牵手走出房间的瞬间,却遭到了薇奥拉嫉妒 纹身作为爱丽丝讨好薇奥拉的意义己经不存在 这一细节在小说中铺写非常隐秘细腻,两个同样孤独的人第一次向对方靠近,但最终因为爱丽丝无法忍受疼痛而不得不停止用玻璃划去纹身 通过割伤身体来获取某种意义的举动,暗示了爱丽丝被外部世界的拒绝,不得不回到自己一个人孤独状态中 马蒂亚最初也是因为把大脑缺陷的妹妹丢失,反过来不断的伤害自己,残损的身体作为承受孤独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孤独也成为伤害身体的工具 小说中,爱丽丝与马蒂亚在用语言交流时总是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 与马蒂亚相比,爱丽丝总是显得多话,且总是处于主动话语权 每当爱丽丝对马蒂亚发号施令时,马蒂亚都恨不得一走了之,他无法忍受爱丽丝幼稚任性的行为,并以沉默来对抗,让不满情绪通过一些举动显现出来,直到爱丽丝厌烦了他的冷漠 但事实上马蒂亚对于爱丽丝有很多话可说,只不过所有的话都只是在脑海里 爱丽丝问马蒂亚是否真的那么喜欢学习时,马蒂亚只是说这是他唯一会做的事,而在他的内心想详细地告诉爱丽丝为什么他喜欢学习,而他只字未说;他想回答父亲拥有这样聪明的头脑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是恐怖的牢笼,最后他同样什么都没有说;当爱丽丝和马蒂亚在房间里谈话,“在他们两人的头上浮现出一个巨大的对话框,里面写满了他们要说的话,但他们都竭力回避,双目低垂”,小说这种对胶着的语言交流状态的夸张描写体现了对叙事语言的形象演绎,两个渴望靠近的孤独人,最终因为语言交流有效性的缺失而背离了内心的愿望在无语凝噎中重返孤独 马蒂亚和爱丽丝都是受童年阴影影响内心孤独的人,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因如此两人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马蒂亚思想简单纯粹,遇到无法排解的烦恼,马蒂亚只要安静地坐下来,沉思一下,把一切纷乱的思绪归拢,就可以找准自己的方向,笔直地走下去,变得更杰出 而爱丽丝却复杂的多,她相对来说要过得混乱的多,她任由自己的思绪自由散漫地飘飘忽忽,只有这样她才能把所有的烦恼挥发掉,然后轻松活下去,变得更强大 因此,马蒂亚理解不了爱丽丝内心纷纭复杂的想法,爱丽丝也听不到马蒂亚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他们因孤独而互相吸引,因不理解而分开,但分开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马蒂亚在遥远的德国确定了自己的幸福归宿,爱丽丝也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他们都在面对孤独的过程中成长了,变成了比以前更好的人 除了主人公之外,马蒂亚和爱丽丝的父母、丹尼斯等人物群像也都具有孤独特质:父母在意大利传统家庭教育影响下的虚荣、冷漠使得整个家庭“冷冰冰;丹尼斯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忍受着内心的煎熬与孤寂,这些无不从侧面反映出虚无主义造成的人之永寂的孤独 在小说中,质数隐喻着两种不可调和的孤独意识,一是质数与其他合数,质数隐喻的是爱丽丝和马蒂亚,合数则意味着它们身边的人群 爱丽丝和马蒂亚具有质数的特点,他们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 马蒂亚自从妹妹失踪之后,他的父亲己经很久没有尝试进入儿子“那幽暗的内心世界” 爱丽丝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严重的隔阂,她认为父亲毁了他一辈子,而父亲觉得爱丽丝太任性 二是质数与质数(孪生质数)之间的孤独,即马蒂亚和爱丽丝两人之间的无法真正交流 “马蒂亚认为他和爱丽丝就是这样的一对孪生质数,孤独而失落,虽然接近,却不能真正触到对方”,因为童年创伤,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接近,这也是他们成为质数的原因 小说非常细腻地描述了爱丽丝和马蒂亚初次牵手走出客厅时情景,“他们的身体像是通过胳膊和与手指的接触而彼此相互作用的轴承”,以马蒂亚的牵引来平衡爱丽丝的瞒珊步伐,掩盖了腿部的瑕疵;以爱丽丝的牵手来隐藏马蒂亚的手伤,他们各自的伤痕也因此掩盖住了 但这两个孪生质数慢慢接近时,才发现两个人既相似又有明显的差别:爱丽丝的世界是混乱无序的,而马蒂亚的生活则是沿着一条有序的轨迹,因而两人虽彼此吸引相知,却又因根本的差异而分道扬镳 质数的孤独本质上是由于天才在无限宇宙面前的理性困惑 质数隐喻着对抽象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对人类微妙情感规律的难以把握,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作者用质数来隐喻无法触及的爱情和永恒的孤独主题,从而使孤独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意蕴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存在和人类情感的某种形而上思考 小说《质数的孤独》的页码十分特别,所有的页码不是按常规的1,2,3,4 来排列,而是按质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3,5,7,11 来排列的 作者灵活的运用页码来传递孤独,这一独特的设计新颖而奇特,使得一种特别的孤独感铺面而来,让读者直接面对必然的孤独这一惨白的现实 小说《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作者约翰·伯恩称《质数的孤独》给人惊奇、亲切和深深的感动,无望的爱情,带读者踏上迷醉的旅程 《拯救奥菲利亚》的作者玛丽·派佛认为《质数的孤独》忧伤、阴郁、完美 他形容保罗·乔尔达诺是描写失落和悲伤的高手,称其非常理解并善于展现内心的隐秘 电影《质数的孤独》海报电影《质数的孤独》海报2010年《质数的孤独》被意大利导演萨维里奥·克斯坦佐改编为同名电影《质数的孤独》,该片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在该片中饰演爱丽丝的意大利演员阿尔芭·洛尔瓦彻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保罗·乔尔达诺保罗·乔尔达诺保罗·乔尔达诺,生于1982年,粒子物理学博士,意大利著名作家 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是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得主 其代表作有《质数的孤独》、《人体》等